到北京奔丧,头一天感到很不可思议,家里没有设灵堂,没有挂死者的遗像,当然更不可能烧纸、烧香,感到没有一点那种办丧事的气氛,询问了一下,说,北京基本上都是这样样子的。移风易俗,新时代就应该有新的习俗。
第二天起的很早,我以为是要到殡仪馆去的,在我们淮北都是到殡仪馆去的,殡仪馆可以把所有的丧葬活动一下子完成。悼念仪式、遗体告别仪式、火化、最后的骨灰盒下葬一个地方完全可以解决。但在北京,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医院,在医院的后门旁有一个不大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鲜花,前面有一个大的白底黑字横幅:沉重悼念×××,两边就是表示哀悼的对联,中间的台子上摆放着鲜花,上面可以悬挂大遗像,中间有水晶棺,摆放着死者的遗体。等参加悼念的人都到齐了,一个工作人员就主持仪式进行吊唁活动,活动中是要放哀乐的,声音很低,但大家都能听得到。主持人先来一段表达对死者哀悼的言词,接着就是对死者行鞠躬礼,最亲近的家人、儿女排在第一排,其他人每三人一排,排列整齐,向死者三鞠躬,然后就是遗体告别仪式,瞻仰遗容。仪式结束后,遗体就由灵车载着向火葬场火化,就是说,医院承担了部分殡仪馆的功能。由于火化的人太多,在火葬场要等很长的时间,通常要等三个小时以上。火化完毕,工作人员会通知家属亲友去领取骨灰,这个要有一个仪式,通常是儿女来抱起骨灰,哀乐声起,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骨灰交给儿子,儿子再把骨灰放到一个专用的手推车上,手推车非常精致,前面有两个木雕的鹤,鹤的意思可能就是“驾鹤西归”,鹤的后面是一个方形的台子,骨灰盒就摆放在这个台子上,推车的下面是用用白布镶蓝边做成的帷幔,显得很庄严,手推车由一名工作人员推着前进,车上有播放器放哀乐,推车后面也跟着两个工作人员护卫,他们一律穿白色大盖帽,白色上衣,蓝色长裤,这种服装明显是职业装,很整齐,看起来肃穆。在小车的前面由一名亲属(一般是辈份较低的家庭成员)捧着死者的遗像走在最前面,亲友们排成两排,跟在工作人员的后面,手推车一直把骨灰送到大门外的一个小凉亭里,这时,工作人员会说一些表示哀悼的话,愿死者安息,让生者宽慰,好好生活。然后,把骨灰盒交给儿女抱着,他们才转身离去。整个过程既庄严,又简朴,安安静静地,只有小声的啜泣,没有大声的哭嚎,更不可能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乌烟瘴气的烧纸等现象。
领了骨灰,又要去墓地。墓地有管理人员。他们会在一间不太大的地方进行追思活动。工作人员会要求各位亲属把手机关掉,以保持活动的庄严。仪式有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工作人员代表家属发表表达深切怀念和痛惜之情的话语,二是供奉灵位,上供品,向灵牌献鲜花,三是儿子净手,揩拭骨灰盒,四是家属亲友按照亲疏关系分别向灵牌三鞠躬,表达无限的哀思。五是到墓地下葬。墓地下葬也非常隆重,虽然由工作人员早已把墓穴给挖好了,但这里还有简朴而隆重的仪式,工作人员按照程序说了一套说辞,然后,开始下葬,儿女还孙子外孙子孙女外孙女等人要亲手抓一把土往小小的墓穴里洒。最后亲友们再行一遍鞠躬礼,当然工作人员会问用鞠躬礼,还是跪拜礼,这个由死者的儿子作出决定。
感觉这种习俗比较文明,简朴而又庄严隆重,能够把对逝去的亲人的哀痛的心情表达出来。而工作人员虽然是职业性质的,但他们表现得也比较敬业,从头至尾,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一种良好素养和对死者的尊重,对家属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事主不再需要找人进行繁琐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给你考虑到了,安排具体周到,仪式做得一丝不苟。